首页 > 心得体会

刻在心里的那些书

时间:2023-08-03 23:58:03
刻在心里的那些书(全文共2007字)

刻在心里的那些书

小学一年级,我的外公送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,内容已忘,只记得它是彩色的,图画书,它使我萌生了对故事和色彩的神往。

三年级时,父母带我去镇上,给我买了《365夜》,鲁兵主编,黑色封面。经常能想起这本书,之前一直如获至宝地保存着,可惜的是,搬家时,所有书都愣是让大人装到了一个大麻袋,之后搬到新家,我却怎么都不能从那麻袋里找回我的《365夜》了,有时兴起,会在网上搜这本书,可以搜到这样的介绍:“《365夜》(故事),使幼儿读物突破了只供孩子自己阅读的框框,首创了由父母读给孩子听的幼儿读物。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舆论的重视,在1981年获全国儿童读物优秀一等奖。在城市家庭中影响颇大,成为普遍备用的书。”不过,那时我已不是幼儿,书是自己读的,以我看来,这本书不仅惠及“城市家庭”,对“农村”孩子也会“影响颇大”。

此外,若说小学时代对我“影响颇大”的,还有:经语文老师介绍,订阅《中国少年报》两三年,它打开了我的眼界,那时的我,不但爱看书,也喜欢开始写点关于书的残思断想了。

儿时的我,爱上书以后,便特别喜欢去外婆家,外公的床底下,一个大纸箱里,藏着大量的连环画,包括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济公传奇》、《隋唐演义》、《三毛流浪记》等等,那时的外公,现在想来,很是重男轻女,表哥要看连环画,向来是可以随便拿的,我却不行,看本书,还得向外公写借条,一星期为限,到期不还下星期还没得借,也正是如 ……此处隐藏915个字……本《年轻的风》,都已不知去向,但席叫我至今喜爱桐花,汪让我记着“没有比人更高的山”,倘有人让你惦着一种花、念出一句诗,足矣。

大学,借读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,做了大量摘记,虽只意会了一点皮毛,像“有我之境”,“无我之境”,“三种境界”,却也深植于心。在大学附近的小书店里购《飘》、《百年孤独》、《简·爱》,品尝外国小说的魅力,再次翻读高中时买的《忏悔录》,始知“忏悔”的魅力。

大二时,受吴教授指点,借周国平《尼采:在世纪的转折点上》,又读尼采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,因此盯上了尼采,也盯上了周国平,后又在校内地摊购得周国平《只有一个人生》,这些书让我懂得自省、自明、自信。想当年对尼、周真乃饥不择食,求其书其文亦不厌不倦,哪怕见到他们的只言片语,也要复印了,待到尼、周的书遍布街市,我似乎再未正经翻阅过。

或是这一年,曾购林语堂、梁实秋、胡适、周作人、徐志摩等人散文集,叹过去“大师”太多,购贾平凹自选集之《闲人》、《油月亮》,又叹当今代“大家”太少。

那几年还读了加缪的《局外人》和马尔克斯的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,想及“荒谬”与“非人”、爱与永恒,我写下一句话:“有意味的小说形式就是意味着多种可能”。

大学时,还补习过“古典”,主要是“四书”及《老子》等。选读或重读了莎士比亚悲喜剧代表作,卡夫卡小说(《地洞》、《城堡》),米兰·昆德拉《为了告别的聚会》,都足以终生难忘。

工作后,购书越来越少,读书也越来越毛,记忆特别深刻的真的不多了。能想到的有:《卡夫卡全集》,《小王子》,余华《许三观卖血记》,赫拉巴尔《过于喧嚣的孤独》……

该看书了,经常这么和自己说……

那些刻在心里的书,将一直铭记。

《刻在心里的那些书(全文共2007字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